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当前已经来到你们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学会高效运用四年来的收获,抢抓机遇,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前,政法学院已有多名2025届毕业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他们不仅是学院的骄傲,更是引领更多毕业生积极规划就业安排的灵感和榜样。学院将在“就业先锋”专栏持续宣传就业典型,激励政法学子汲取榜样力量,共同学习他们的就业秘籍,积极求职实现高质量就业。本期推送学院2025届签约就业成功的毕业生王晓璇同学,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求职经历和个人感悟吧!

个人介绍
王晓璇,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在秋招期间,先后经历了国企、银行和民企的笔试面试,最终结合个人需求,最终签约豪迈集团。
求职感悟
求职之路充满挑战,这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主动破局与灵活调整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我的求职岗位从法务转向人力资源,求职地点从北京调整为山东省内,投递公司从国企转向大型民企。这些变化让我明白,求职不仅是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与自我认知的动态对话。
1.从迷茫到觉醒:主动打破职业定位的束缚最初,我将职业方向锁定在法务岗位,但由于个人原因未能参加2024年的法考,缺少法考证使我在法律行业的秋招中屡屡受挫。尽管拿到了中石油旗下某国企法务岗位的递补名额,但综合考虑职业需求后,我选择放弃。面对现实,我没有固守执念,而是主动开启职业探索。结合法学主修背景、应用心理学辅修背景以及实习经历,我开始尝试向人力资源方向转型。这一调整并非妥协,而是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个人规划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2.在试错中校准:用行动验证选择做出调整后,我迅速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上投递简历,并很快获得了北京某游戏公司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机会。然而,考虑到北京不符合我的发展规划,试岗后我选择了放弃。尽管放弃机会看似可惜,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海投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更要清楚自身核心诉求,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通过实践快速试错、及时纠偏,比盲目追逐“表面光鲜”更重要。
3.从量变到质变:精准发力打开突破口
回到校园后,我转变策略:聚焦校招资源,每日追踪就业办推送的招聘信息,针对山东地区企业重点突破。通过自学“人力资源三大支柱”“六大模块”等知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视频资源学习面试经验,并结合个人经历完善简历和自我介绍,进行差异化面试表达。最终,通过学院就业老师在就业群内发布的招聘信息,我获得了豪迈公司的面试机会,并顺利拿到了满意的offer。
我的建议:
1.主动打破路径依赖:若原定方向遇阻,可挖掘“相邻可能”(如法学生投入人力、行政、合规岗)。
2.善用“试岗”“实习”等短期体验,低成本验证选择。
3.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明确自身需求,降低面试时间成本,将城市成本、企业文化、成长空间等纳入决策维度,找寻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岗位。
4.把握地域求职红利:地方优质企业竞争压力较小,返乡就业时可通过校友网络、本地招聘会精准触达机会,面试更容易受到面试官的青睐。

学姐寄语:
求职如同航海,既要有调整风帆的勇气,也要有锚定航向的清醒。从北京到潍坊的辗转中,我舍弃了执念,却收获了更可持续的职业起点。正如波斯谚语所言:“麻雀虽在手中,山鹑仍栖林中——但只有放下麻雀,才能捕捉山鹑。”愿每位同行者都能在主动试错与理性取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撰稿:王晓璇 宗琪 编辑:史云羿 编审: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