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济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88年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社会保障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为全国较早开展社会保障领域教学研究的院校之一。2017年获批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类专业。本专业属于典型的文理兼收、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为学院新文科建设重点改革示范专业。

二、培养目标
面向数字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掌握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基础知识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从事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业务工作。
三、专业特色

四、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保险学、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计算社会科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还开设了申论与社会热点分析、公共部门面试模拟与仿真、AI+论文写作、职业生涯管理与可视化、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公共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公共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计算社会科学、大数据与数字社会治理、医疗健康与大数据、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数字社会保障前沿专题、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选修课程。同时还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与专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课程以及课内实验课时。建有计算社会科学与数字社会治理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公共管理VR全景体验实验室、社会保障仿真实验室等,拥有实习基地30余处。
课程建设成就突出,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建有计算社会科学与数字社会治理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公共管理VR全景体验实验室、社会保障仿真实验室等,拥有实习基地30余处。
五、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8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14人。拥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人、山东省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1人、济南大学“最美教师”2人。1人担任济南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多人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社会学会、山东省社会学会、济南市总工会等学术团体担任理事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含重点2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其他各类科研奖励20余项。
六、培养质量
在中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余项,其中“挑战杯”国赛(含红色专项)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6项、省级立项6项;发表论文40余篇;2名同学获宋健奖学金(济南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实现了近年来学院在宋健奖学金中的重要突破。2个班级获评“省级先进班集体”。近三年平均升学率35.13%,学生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初次就业率90%以上,就业层次和专业对口率高,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例如民政部、云南省民政厅、长江海事局、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残联、济南市社保局、温州市国税局、中铁大桥局、国家电网、航天科工、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小米、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从事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党群、综合行政等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