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龚晓洁-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作者: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23A08008 学分:3.0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张承芬,马广海:《社会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

1.金盛华,张杰:《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乐国安:《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麦孤独著:《社会心理学导论》,俞国良等译,昭明出版社,2000年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研究的范围及研究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训练,将本书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印象归因、态度极其测量、态度的改变、沟通、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人际感谢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侵犯与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通过课堂授课与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达到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及理论;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观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社会心理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社会生活中心理现象,提升实践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知识简介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普通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为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觉、知觉。难点:意志、气质、性格等内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认识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记忆

四、思维

五、想象

第二节 情感过程

一、态度

二、情绪

三、情感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四节 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

二、性格

三、能力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地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学习,了解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的理论,掌握性别角色的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难点:性别角色的差异知识介绍。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的历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文化与环境

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角色

一、角色的含义

二、角色的分类

三、角色的形成

四、角色冲突

五、性别角色差异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自我、他人、群体的认知而形成的印象与归因的剖析,使学生掌握自我表现策略和影响归因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印象形成、印象管理。难点:自我、归因。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对象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社会认知偏差

三、印象管理

四、内隐社会认知

第三节 社会中自我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自我控制

第四节 社会信念与社会判断

一、归因

二、自动化思维

三、刻板印象

第五章 社会动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社会动机理论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动机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理解和掌握侵犯的原因及对侵犯的控制。研究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成就动机。难点:侵犯与利他动机。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二、社会动机的特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二、亲和动机

三、权利动机

四、侵犯与利他动机

第三节 动机冲突与心理挫折

一、动机冲突

二、心理挫折

第六章 态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态度的实质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形成,学习有关态度的改变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并学会如何测量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知失调理论。难点:态度形成理论、偏见和歧视。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的结构

三、态度的特点

四、态度的功能

五、态度与行为

第二节 态度理论

一、认知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三、态度的改变

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特征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三、偏见的常见形式与消除

第七章 人际沟通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沟通的特点与类型,学会用身体语言沟通和人际空间沟通。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非语言沟通。难点:网络沟通.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

第二节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

第三节 网络沟通

一、网络沟通的形式和特点

二、网络沟通的社会特点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改善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际沟通状况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三、恰当运用非语言沟通

四、注意沟通情境的统一性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的分析,使同学们掌握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条件。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际关系理论。难点:人际吸引规律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特点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理论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接近与人际吸引

二、相似于人际吸引

三、互补与人际吸引

四、个人特质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家庭亲密关系

二、友谊与亲密关系

三、爱情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人际关系测验

第九章 社会影响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模仿、暗示、从众、服从、时尚和流言等社会影响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难点:暗示、从众。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概念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和种类

二、模仿理论

第三节 暗示

一、暗示的概念和种类

二、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二、服从

第五节 时尚与流言

一、时尚

二、流言

第十章 群体心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群体心理的学习,了解社会群体的动力、群体决策及群体互动的合作与竞争及群体中的冲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民族心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群体心理中不行的群体的动力、群体决策及群体互动的合作与竞争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类型与结构

第二节 群体的动力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压力

三、群体凝聚力

四、群体士气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二、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第四节 群体内的互动

一、合作与竞争

二、群体内的冲突

三、群体的顺应与同化

撰稿人:龚晓洁 审核人:赵宝爱